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时间:2024-07-12 23:06:3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1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2009年5月27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污染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向环境排放,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物质。

本条例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和本省确定的对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实施重点控制的污染物。

第四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及本省有关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排放污染物。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制定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将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效果作为对所属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适当经费,用于保障减少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保护派出机构依法对辖区内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宣传和舆论监督,督促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在媒体上公布行政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成效显著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十条 本省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实际排污情况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全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并下达到下一级人民政府。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工作计划和控制措施,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不得超过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排污单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得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 区域环境质量未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者超过上一级人民政府规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一)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工程;

(二)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提高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三)组织和督促排污单位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或者其他治理技术。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需要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并提出重点监管区的环境治理目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未达到环境治理目标的重点监管区不予备案或者核准、审批其可能增加当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排放可能导致当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采用削减现有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加。

第三章 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禁止排污单位无排污许可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污染监控系统联网,保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出现故障时,排污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修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可以将所属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核实确认的自动监测数据作为执法的依据。

禁止擅自拆除、损坏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采用下列方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一)将未经处理超过规定标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或者通过污染物处理设施排入环境;

(二)擅自停止使用或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

(三)在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不及时排除故障,仍排放污染物;

(四)违反水污染物处理工艺,采用稀释手段排放水污染物;

(五)其他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采取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限期治理决定所规定的排放要求。

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间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可能增加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限期治理期满或者限期治理任务完成后,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治理效果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排污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被公布的排污单位必须向社会公布其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情况,并按照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二)生产中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

(三)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

第二十一条 禁止排污单位向环境或者城镇污水管网、垃圾站点等排放、倾倒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含有传染性病源体等危险废物。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未取得排放量控制指标的;

(二)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

(三)建设项目产生的特征污染物没有有效防治技术的;

(四)建设单位的现有污染源没有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

(五)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和本省禁止建设产业名录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列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四条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的规定需要进行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之日起三个月内向负责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二十五条 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造成相邻地区环境污染加剧或者环境功能下降的,应当向相邻地区支付生态补偿金。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六条 积极推进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危险废物处理等重污染排污单位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二十七条 支持和鼓励城镇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社会化运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后工艺和设备分地区、分年度淘汰方案,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落后产能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淘汰任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作的领导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的;

(三)对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不制止、不责令限期治理的;

(四)对应当受理的举报不受理,对已受理的举报不调查、不处理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条 排污单位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未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监测设备未正常运行或者擅自拆除、损坏自动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限期治理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或者关闭。

第三十四条 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前未按照规定报告的,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或者试运行超过3个月,建设单位未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排污单位未按照国家和本省的规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淘汰或者拆除;逾期未淘汰或者未拆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止生产或者关闭。

第三十六条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并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不足十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排污单位不按照要求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排污单位承担。

第三十七条 排污单位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罚款;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并可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前款规定的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排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

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任命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警告或者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公布第一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甲级)》持证单位的公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公布第一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甲级)》持证单位的公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国务院有关部委: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号)的规定,我局对申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甲级)》的单位进行了审核,现公布第一批获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甲级)》的122个单位名单。
特此公告。
附:第一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甲级)》持证单位名单及编号
---------------------------------------------------
| 序号 | 单位名称 | 证书编号 |所在地 |
|----|------------------------|--------------|----|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1号 | 北京 |
|----|------------------------|--------------|----|
|2.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2号 | 北京 |
|----|------------------------|--------------|----|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3号 | 北京 |
|----|------------------------|--------------|----|
|4. |中国农业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4号 | 北京 |
|----|------------------------|--------------|----|
|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5号 | 北京 |
|----|------------------------|--------------|----|
|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6号 | 北京 |
|----|------------------------|--------------|----|
|7.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7号 | 北京 |
|----|------------------------|--------------|----|
|8. |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8号 | 北京 |
|----|------------------------|--------------|----|
|9. |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009号 | 北京 |
|----|------------------------|--------------|----|

|10. |北京飞燕石化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0号 | 北京 |
|----|------------------------|--------------|----|
|11.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1号 | 北京 |
|----|------------------------|--------------|----|
|12. |北京毕派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2号 | 北京 |
|----|------------------------|--------------|----|
|13. |北京环境评价联合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3号 | 北京 |
|----|------------------------|--------------|----|
|14.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4号 | 北京 |
|----|------------------------|--------------|----|
|15. |电力部、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5号 | 北京 |
|----|------------------------|--------------|----|
|16.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6号 | 北京 |
|----|------------------------|--------------|----|
|17.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7号 | 北京 |
|----|------------------------|--------------|----|
|18. |华北电力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8号 | 北京 |
|----|------------------------|--------------|----|
|19.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9号 | 北京 |
|----|------------------------|--------------|----|
|20. |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020号 | 北京 |
|----|------------------------|--------------|----|
|2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021号 | 北京 |
|----|------------------------|--------------|----|
|22. |清华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1022号 | 北京 |
|----|------------------------|--------------|----|
|23.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101号 | 天津 |
|----|------------------------|--------------|----|

|24. |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国环评证甲字第1102号 | 天津 |
|----|------------------------|--------------|----|
|25.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103号 | 天津 |
|----|------------------------|--------------|----|
|26. |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104号 | 天津 |
|----|------------------------|--------------|----|
|27.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201号 | 河北 |
|----|------------------------|--------------|----|
|28. |冶金部秦皇岛冶金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202号 | 河北 |
|----|------------------------|--------------|----|
|29. |河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203号 | 河北 |
|----|------------------------|--------------|----|
|30. |山西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301号 | 山西 |
|----|------------------------|--------------|----|
|31.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302号 | 山西 |
|----|------------------------|--------------|----|
|32. |煤炭部太原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303号 | 山西 |
|----|------------------------|--------------|----|
|33.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401号 | 内蒙 |
|----|------------------------|--------------|----|
|34. |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501号 | 辽宁 |
|----|------------------------|--------------|----|
|35.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502号 | 辽宁 |
|----|------------------------|--------------|----|
|36. |辽宁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503号 | 辽宁 |
|----|------------------------|--------------|----|
|37.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504号 | 辽宁 |
|----|------------------------|--------------|----|

|38.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601号 | 吉林 |
|----|------------------------|--------------|----|
|39.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602号 | 吉林 |
|----|------------------------|--------------|----|
|40.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603号 | 吉林 |
|----|------------------------|--------------|----|
|41. |吉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604号 | 吉林 |
|----|------------------------|--------------|----|
|42. |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605号 | 吉林 |
---------------------------------------------------

---------------------------------------------------
| 序号 | 单位名称 | 证书编号 |所在地 |
|----|------------------------|--------------|----|
|43. |大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701号 |黑龙江 |
|----|------------------------|--------------|----|
|4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1702号 |黑龙江 |
|----|------------------------|--------------|----|
|45.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703号 |黑龙江 |
|----|------------------------|--------------|----|
|46. |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1号 | 上海 |
|----|------------------------|--------------|----|
|47.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环境保护技术中心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2号 | 上海 |
|----|------------------------|--------------|----|
|4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3号 | 上海 |
|----|------------------------|--------------|----|
|49. |中国纺织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4号 | 上海 |
|----|------------------------|--------------|----|
|50. |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5号 | 上海 |
|----|------------------------|--------------|----|
|51. |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6号 | 上海 |
|----|------------------------|--------------|----|
|52. |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7号 | 上海 |
|----|------------------------|--------------|----|
|53. |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808号 | 上海 |
|----|------------------------|--------------|----|
|5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1号 | 江苏 |
|----|------------------------|--------------|----|

|55.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2号 | 江苏 |
|----|------------------------|--------------|----|
|56.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3号 | 江苏 |
|----|------------------------|--------------|----|
|57. |国家电力公司苏州热工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4号 | 江苏 |
|----|------------------------|--------------|----|
|58. |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5号 | 江苏 |
|----|------------------------|--------------|----|
|59. |南京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6号 | 江苏 |
|----|------------------------|--------------|----|
|60. |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1907号 | 江苏 |
|----|------------------------|--------------|----|
|61. |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001号 | 浙江 |
|----|------------------------|--------------|----|
|62. |浙江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2002号 | 浙江 |
|----|------------------------|--------------|----|
|63.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 | 浙江 |
|----|------------------------|--------------|----|
|64. |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101号 | 安徽 |
|----|------------------------|--------------|----|
|65. |安徽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102号 | 安徽 |
|----|------------------------|--------------|----|
|66. |安徽省科技咨询中心 |国环评证甲字第2103号 | 安徽 |
|----|------------------------|--------------|----|
|67. |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104号 | 安徽 |
|----|------------------------|--------------|----|

|68. |煤炭部合肥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105号 | 安徽 |
|----|------------------------|--------------|----|
|69.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201号 | 福建 |
|----|------------------------|--------------|----|
|70. |福建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202号 | 福建 |
|----|------------------------|--------------|----|
|71. |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301号 | 江西 |
|----|------------------------|--------------|----|
|72.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国环评证甲字第2401号 | 山东 |
|----|------------------------|--------------|----|
|73.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402号 | 山东 |
|----|------------------------|--------------|----|
|7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403号 | 山东 |
|----|------------------------|--------------|----|
|75. |青岛海洋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2404号 | 山东 |
|----|------------------------|--------------|----|
|76.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2501号 | 河南 |
|----|------------------------|--------------|----|
|77. |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502号 | 河南 |
|----|------------------------|--------------|----|
|78.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503号 | 河南 |
|----|------------------------|--------------|----|
|79.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504号 | 河南 |
|----|------------------------|--------------|----|
|80. |中国五环化学工程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2601号 | 湖北 |
|----|------------------------|--------------|----|

|81.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602号 | 湖北 |
|----|------------------------|--------------|----|
|82. |交通部第二航务勘察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603号 | 湖北 |
|----|------------------------|--------------|----|
|83. |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604号 | 湖北 |
|----|------------------------|--------------|----|
|84. |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 | 湖北 |
---------------------------------------------------

---------------------------------------------------
| 序号 | 单位名称 | 证书编号 |所在地 |
|----|------------------------|--------------|----|
|85. |湖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606号 | 湖北 |
|----|------------------------|--------------|----|
|86. |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2701号 | 湖南 |
|----|------------------------|--------------|----|
|87. |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702号 | 湖南 |
|----|------------------------|--------------|----|
|88.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801号 | 广东 |
|----|------------------------|--------------|----|
|89. |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802号 | 广东 |
|----|------------------------|--------------|----|
|90. |中山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2803号 | 广东 |
|----|------------------------|--------------|----|
|9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804号 | 广东 |
|----|------------------------|--------------|----|
|92.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2805号 | 广东 |
|----|------------------------|--------------|----|
|93.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3001号 | 海南 |
|----|------------------------|--------------|----|
|94.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101号 | 重庆 |
|----|------------------------|--------------|----|
|95. |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3102号 | 重庆 |
|----|------------------------|--------------|----|
|96.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103号 | 重庆 |
|----|------------------------|--------------|----|
|97. |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104号 | 重庆 |
|----|------------------------|--------------|----|

|98. |煤炭工业部重庆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105号 | 重庆 |
|----|------------------------|--------------|----|
|99. |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3201号 | 四川 |
|----|------------------------|--------------|----|
|100.|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202号 | 四川 |
|----|------------------------|--------------|----|
|101.|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气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203号 | 四川 |
|----|------------------------|--------------|----|
|102.|四川省气象环境评价中心 |国环评证甲字第3204号 | 四川 |
|----|------------------------|--------------|----|
|103.|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205号 | 四川 |
|----|------------------------|--------------|----|
|104.|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206号 | 四川 |
|----|------------------------|--------------|----|
|105.|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207号 | 四川 |
|----|------------------------|--------------|----|
|106.|国家电力公司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301号 | 贵州 |
|----|------------------------|--------------|----|
|107.|贵州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3302号 | 贵州 |
|----|------------------------|--------------|----|
|108.|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3401号 | 云南 |
|----|------------------------|--------------|----|
|109.|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402号 | 云南 |
|----|------------------------|--------------|----|
|110.|昆明理工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3403号 | 云南 |
|----|------------------------|--------------|----|
|111.|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3601号 | 陕西 |
|----|------------------------|--------------|----|

|112.|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602号 | 陕西 |
|----|------------------------|--------------|----|
|113.|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603号 | 陕西 |
|----|------------------------|--------------|----|
|114.|煤炭工业部西安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604号 | 陕西 |
|----|------------------------|--------------|----|
|115.|兰州大学 |国环评证甲字第3701号 | 甘肃 |
|----|------------------------|--------------|----|
|116.|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3702号 | 甘肃 |
|----|------------------------|--------------|----|
|117.|西北矿冶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703号 | 甘肃 |
|----|------------------------|--------------|----|
|118.|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3704号 | 甘肃 |
|----|------------------------|--------------|----|
|119.|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3901号 | 青海 |
|----|------------------------|--------------|----|
| |农业部新疆勘测设计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 |
|120.| |国环评证甲字第4001号 | 新疆 |
| |勘测设计院 | | |
|----|------------------------|--------------|----|
|121.|水利部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4002号 | 新疆 |
|----|------------------------|--------------|----|
|122.|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国环评证甲字第4003号 | 新疆 |
---------------------------------------------------
注:证书编号为“国环评证甲字第XXXX号”,数字前两位代表评价单位所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后两位为序列号,除国家环保总局直属单位外,以评价单位名称首
字笔画为序。



1999年7月26日

陕西省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暂行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暂行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一、为了平衡农村各种作物的税收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凡从事农林特产生产,取得农林特产收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国营农林牧场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照本规定交纳农业税。
三、对各项农林特产收入征税的品目和税率规定如下:
(一)园艺收入
1、水果(包括苹果、红果、核红子、桃、杏、梨、葡萄、柑、桔、梅李、柿子、石榴、大枣等),税率除苹果为百分之五外,其余均为百分之六;
2、茶,税率为百分之六;
3、苗木、花卉,税率为百分之七;
4、中药材(动物药品不征农业税),税率为百分之五;
(二)林木收入
5、原木,税率为百分之五;
6、黑、白木耳,税率为百分之六;
7、棕片,税率为百分之六;
8、竹、芦苇,税率为百分之六;
9、板粟、毛粟,税率为百分之六;
10、花椒,税率为百分之六;
11、桑蚕茧、柞蚕茧,税率为百分之五;
12、木本油料(油桐籽、核桃、漆木籽),税率为百分之六;
13、生漆,税率为百分之五;
(三)水产收入
14、淡水鱼,税率为百分之六。
除上述征税品目外,各级人民政府认为应当征收农业税的其它农林特产收入,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报省财政厅备案。未列征收品目的其它农林特产收入,均参照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的常年产量与农业税合并计征。
四、农林特产品收入的计算,除原木、桑蚕茧、柞蚕茧、生漆和中药材按实际销售收入计算外,其余品目一律采取评定产量,按当地中等收购牌价计算收入的办法,一定三年不变,增产不增税。评定产量应以最近四年实际产量为基础,参照承包产量,并照顾到某些产品大小年份间交替
的规律确定。
五、农林特产农业税,不分地区,一律按省规定的比例随正税征收地方附加。
六、农林特产农业税的征收工作,由各财政部门主管,具体征收管理办法如下:
(一)按实际销售收入征收的,由有关收购部门随购代征税款。即:收购部门每次向销售者结算价款时,按照规定的税率,同时代征应当交纳的农业税。财政部门视税源大小,付给收购部门不超过实征税额千分之五的手续费。代征税款的交库和手续费支付办法,由财政部门和收购部门
具体商定。
(二)实行评产征收的,其计征入库工作由财政部门直接办理。评定产量的工作,由乡人民政府负责并落实到纳税单位。
七、农林特产农业税原则上征收现金。纳税人如果同时承担向国家交售粮食(棉花)征购任务,按照“先征后购”原则,也可以用粮食(棉花)抵交农林特产农业税。征收现金的,县、乡财政部门要根据各个产品的收获季节,抓紧组织征收;也可以由县级政府决定,对一些大宗产品的
税款,由收购部门代扣,以保证应征税款按时入库。
八、对农林特产的农业税收入,实行省、县、乡三级分成(分成比例由财政厅另定)。分给乡财政的部分,作为扶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包括乡镇企业)的基金,实行有偿周转使用,不得挪作它用;分给省、县的部分,按征收总额提取百分之五,作为农林特产农业税的征收费用。征收
的附加,不实行分成,由县统筹安排,用作农村公益事业。各级分成和提成的数额,年末按征收决算办理。
九、下列农林特产的收入,可给予减征、免征或缓征农业税的照顾:
(一)农户院内和庄前屋后零星的农林特产收入,免征农业税;
(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为专门进行科学试验而取得的农林特产收入,免征农业税;
(三)为绿化荒山、荒坡自育自栽的苗木,经乡人民政府核实,免征农业税;
(四)本规定所列征税品目,过于零星分散,实际收入很少,县乡人民政府认为征收暂时有困难的,可以缓征农业税,但需报省财政厅备案。
(五)农林特产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指评产征收的品种),减少收入很多,纳税确有困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可以给予减税或免税照顾。
十、纳税人必须按照本规定依法纳税。纳税人如果在农林特产收获季节,按照当地规定的交纳时间逾期不交的,可按欠交税款按月加收千分之一的滞纳金;对有意隐瞒收入或虚报灾情逃避纳税的,除追交应纳税款外,并处以应纳税额一至三倍的罚金;情节严重的,依法处理。
十一、本暂行规定从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省人民委员会一九五八年颁发的《陕西省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中有关对农林特产征税的规定,同时废止。
十二、本暂行规定由省财政厅解释。




1984年11月28日